本文转自:皖西日报
科技教育进校园:
童心中播撒科学种子
本报记者 李振欣
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副校长张磊正在给孩子们上课。 本报记者 许可言 摄
六安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普剧展演活动现场。 本报记者 许可言 摄
在紫荆小学与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,科学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公式,而是火焰在掌心舞动的惊奇、无人机在空中划过的轨迹、编程代码里藏着的无限可能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“科教兴国”战略的深入推进,这两所小学以不同路径开展科技教育的探索,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馆校协同:让科学触手可及
“火焰的舞动、色彩的变幻、声音的奇妙——每一个实验都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孩子们心中那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。”在裕安区紫荆小学2025年春学期的开学典礼上,六安市科技馆带来的实验秀让全场沸腾。这场充满魔力的科学表演,成为紫荆小学与六安市科技馆深度合作的序章。现在,学校与市科技馆携手落实馆校校本课程,在课后服务的个性化课程中开设了“三点半科技馆”,并组织师生参加省科技馆、国家科技馆的“众创空间”活动。
今年3月7日,双方正式签署馆校合作协议。市科技馆的16件流动展品进驻校园,为期三个月的巡展让科普知识变得触手可及。从“干冰造雾”到“液体变色”,从“人造太阳”科普讲座到科普剧《王贞仪》的展演,科学与生活的边界在动手实践中悄然消融。
“让传统文化有科学味,让现代科学有中国味。”紫荆小学副校长王安慧说,学校通过“科学家进校园”“科技文化节”等系列活动,将科普融入日常教学。2025年9月,学校在全国科普月活动中推出“开学第一课”,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张素贞以《人造太阳 点亮未来》为题,带领孩子们走近“人造恒星”的硬核科技。活动尾声,全体学生举起右拳庄严宣誓: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!科技强国,创新有我!”铿锵誓言中,是孩子们对科技未来的无限憧憬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紫荆小学原创科普剧《我的妈妈屠呦呦》在全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普剧展演中斩获一等奖第一名。这部剧以“青蒿素”发现历程为蓝本,通过孩子们的视角展现科学家的坚守,让科学精神在舞台上熠熠生辉。
课程体系:为创新力筑基
与此同时,六安市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选择以课程化路径推进科技教育。计算机编程教室、科创中心、无人机训练场、机器人教室……完备的设施为科技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“学校把发展孩子们的科技素养作为育人目标之一。”校长闫艳介绍,学校构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,覆盖一至六年级。低年级学生通过图形化编程让角色移动、变色;中年级学生尝试用算法优化公交线路模拟;高年级学生则接触深度学习,构建交通预测模型。
课程设计注重与地方特色相结合。在“地方AI交通探秘”课上,孩子们讨论家乡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;在“地方文化遗产保护”项目中,他们用3D扫描技术还原古建筑。此外,学校每学期举办“人工智能科普周”,组织学生参加无人机、编程等竞赛,已有159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,其中4人晋级全国无人机大赛并获三等奖。
“孩子们通过比赛得到了锻炼,更学会了创造。”闫艳说,学校通过“自主自理生活、智慧创意生活”等五大板块课程,让孩子们“在校园里学会生活,创造生活”。
科技教育的本土实践
这两所学校的探索,是六安市推动科技教育进校园的缩影。裕安区紫荆小学以“馆校合作”拓宽科技教育资源边界,六安市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以“课程化建设”夯实教育根基,虽然路径不同,但目标一致:激发孩子科学兴趣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。
“在紫荆小学的孩子们心中,深深埋下了传统文化和科学的种子。”王安慧说。而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则计划成立少年科学院,进一步整合科技企业、科研机构资源,为少先队员搭建更广阔的科学实践平台。
科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思维与能力的塑造。当紫荆小学的学生在实验秀中惊叹于干冰的云雾,当人民路小学白鹭洲校区的学生在编程课上调试点亮的第一盏灯,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未来科技强国的希望之光。
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