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雨倾盆的基辅夜空,600多架伊朗“小摩托”无人机如蝗群般扑向城市,高超音速导弹的尾焰刺破黑暗,整座城市在连绵不断的爆炸中震颤。
2025年7月20日深夜至21日凌晨,乌克兰全境经历开战以来最猛烈空袭。
俄军发射的426架无人机和24枚导弹如暴雨般倾泻在基辅、哈尔科夫等主要城市。
乌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确认,袭击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、15人受伤。
基辅卢基亚尼夫斯卡地铁站入口被导弹撕裂,混凝土块与钢筋如破碎的骨骼裸露在外。
这座冷战时期苏联建造的民防工程,首次成为战争靶标——俄军情报显示乌防空部队正利用地铁系统机动作战。
“暴风骤雨般的反攻”——前线记者如此描述这场持续整夜的轰炸。
俄军报复性空袭源于乌军连续9晚对莫斯科、罗斯托夫等俄城市的自杀式无人机袭扰。
展开剩余83%当夜乌克兰全境暴雨如注,防空系统因能见度极低几近失效。
俄军抓住天时,发动三重打击波次:
米格-31K战斗机分三波发射“匕首高超音速导弹”,速度达10马赫的“空中利刃”直击基辅要害。 图-95MS战略轰炸机从远程投射Kh-101巡航导弹。 600-700架伊朗“沙赫德-136”自杀式无人机(乌军称“小摩托”)以200美元低单价实施饱和攻击。基辅十个城区中六个遭袭,马柳坦卡基地首当其冲。
15架“小摩托”集中轰炸这个存放北约武器的弹药库,二次爆炸的火球映红夜空。
达尔尼察车辆修理厂、阿尔乔姆航空工厂等军工设施相继中弹,烈焰吞没了维修中的坦克和刚运抵的西方装备。
伊万诺-弗兰科夫斯克州遭遇“2022年2月以来最大规模袭击”,多处居民楼与仓库设施在爆炸中坍塌。
全境15处起火点中,500名救援人员在暴雨中扑灭了13处。
空袭前48小时,战场曾现戏剧性逆转。
7月19日,乌克兰“幽灵”特种部队在顿涅茨克州发动精准打击,八架自杀式无人机摧毁俄军八套先进雷达系统。
俄军损失清单显示:
三套48Ya6-K1雷达。 一套P-18雷达。 两套铌-SV雷达。 两套S-300V防空导弹系统。“整整一个防空师的雷达被端掉”,分析人士指出此类损失可能源于美国与北约的实时情报支持。
俄防空网络被撕开缺口之际,西方军援正加速输血乌克兰——澳大利亚交付49辆M1A1坦克,德国M-270火箭炮穿越罗马尼亚边境。
更微妙的信号来自民间。克里沃罗格市(泽连斯基故乡)民众集资请求俄军轰炸当地征兵办,抗议强制征兵政策。
这种“打赏求炸”现象折射出乌克兰内部矛盾的尖锐化。
当基辅地铁站遇袭照片传遍全球时,一个细节耐人寻味:尽管遭遇开战最猛轰炸,基辅市区依然灯火通明。
这与2022年俄军专攻能源设施的战术形成对比,暗示其转向更精准的军工链打击。
莫斯科同样笼罩在战争阴云中。
空袭夜俄防空部队在莫斯科州等地击落74架乌无人机,其中15架直扑首都。
谢列梅捷沃等四大机场紧急关闭,2700余名乘客滞留——战争的回旋镖正在飞回发动者。
暴雨成为这场战役的意外变量。
第聂伯河穿城而过的基辅因排水系统失修严重内涝,街道成河,民众在积水中奔向防空洞。
泽连斯基疾呼西方提供更多防空系统:“必须扩大拦截器规模,这是保护生命的唯一方案”。
敖德萨港上空的攻防战成为现代战争的缩影。
7月11日深夜,俄军“见证者-136”无人机群贴海飞行突袭港口,雷达反射面积小于海鸥。
千钧一发之际,罗马尼亚F-16战机越境拦截,导弹尾焰在夜空划出生死线。
这种单价仅200万美元的无人机,却可搭载1吨炸药,2025年上半年敖德萨港就遭237次袭击。
与此同时,俄军“卢比孔”小组将FPV穿越机战术升级——太阳能中继无人机潜伏高地,引导27公里外打击,连续四天摧毁乌前线火车站。
北约战机首次直接拦截俄无人机,擦枪走火的风险正在累积。
而俄军回应更显强硬: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披露,16万俄军已在边境集结,“就等普京一声令下”。
暴雨渐息,基辅地铁站的废墟前,消防员仍在灰烬中搜寻。
泽连斯基誓言加强武器生产,特别强调“拦截无人机”的重要性。
莫斯科机场虽已恢复起降,但滞留旅客的焦虑未散。
俄军库存无人机仍“一眼望不到边”,而西方军援正穿越罗马尼亚边境。
当澳大利亚M1坦克的履带碾过乌克兰泥泞土地,当匕首导弹的残骸插进基辅广场,这场消耗战在螺旋升级中把平民的夜晚变成防空洞里的漫长等待。
战争机器一旦启动,雨夜中的灯火,终究只是黑暗中的短暂喘息。
(声明: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)
作者|苏海明 编辑|苏海明 校对|苏海明
|深扒毒评 breaking news 毒而不戾,扒而有据|
未经许可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镜像等使用
如需转载请向本账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